原標題:科技特派員王衍成:讓茶香飄出安康老茶區
?
??? 本報記者 侯燕妮 實習生 惠澤宇
?
??? 3月的安康,千山吐翠。在“陜茶1號”茶園基地,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、高級農藝師王衍成正在精心地侍弄著即將成熟的新茶。從1992年開始選育,到2014年獲得國家林業局認證,“陜茶1號”的誕生歷經22年。現在,就是眼前這棵小小的茶樹,正在改寫安康乃至全省的茶業格局。
?
??? 22年心血培育成“陜茶1號”
?
??? 1991年,在基層茶果技術推廣站摸爬滾打了快10年的王衍成,在一次行業會議上了解到,全國茶葉的發展趨勢將是無性系種植。王衍成說:“當時,我省種植的90%以上的茶葉品種都是引進外省的,沒有核心競爭力會帶來同質化競爭。”自此,選育無性系品種成為他努力的方向。
?
??? 2006年,王衍成創辦了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,以漢濱區為中心,建基地、辦茶廠,經營“漢水韻”品牌,促進無性系茶樹品種的研發推廣。“起初我繁育的茶苗送人都沒人要,通過連續多年建立對比試驗園和示范樣板基地,不僅逐步被農民接受,更得到各級黨委、政府的重視。”
?
??? 歷經20多年的努力,“陜茶1號”終于在2014年6月27日正式獲得國家林業局“植物新品種權證書”。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永安村5組的那株老茶樹,終于在王衍成的努力下走向全國。經國內茶學專家鑒定,“陜茶1號”無性系茶樹品種選育,填補了我國北部高緯度茶區優良茶樹品種的空白,項目達到國內同類地區領先水平。
?
??? 現在以“陜茶1號”為突破的茶產業已被列為安康市區的第一主導產業,實現了一顆茶樹到一個品種再到一個產業的轉變。
?
??? 引領茶葉機械化生產革命
?
??? 安康市漢濱區是我省茶葉主產區,是明清時期“茶馬貿易”的重要集散地。但是,“腳踩手揉太陽曬”的傳統茶葉加工方法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。
?
??? 1997年,王衍成在和業內專家交流中得到啟發,萌生了推動家鄉茶葉機械化生產的念頭。次年,他冒著極大的風險,以個人名義借款引進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名優茶加工機械。
?
??? 王衍成回憶說,為了讓這批設備發揮作用,他入住嵐皋縣左龍茶廠,摸索學習安裝調試。“以前一晚上能做1斤多干茶,設備使用后,當天晚上就做了20多斤。同時,茶葉質量也大幅提高,價錢也翻了一番。”
?
??? 圍繞茶葉生產季節性強,春茶生產集中,晚上零點以后機械故障率最高的特點,每年這個時候王衍成都會主動上門提供技術服務,及時給茶農解答問題。20年來一如既往,確保了全市數百家茶廠的正常生產和茶農的收益,推進了安康地區茶葉加工的機械化、自動化水平。
?
??? 截至目前,安康市已引進名優茶機械4000余臺(套),占全市現有茶葉機械總量95%以上,使全市的名優茶機制率由過去不足5%提升到現在的90%以上,實現了安康茶葉由手工制作向機械化的根本轉變。
?
??? 用科技帶動產業發展
?
??? 安康漢濱區是一個老茶區,茶葉優勢強、潛力大,但發展滯后。從2007年開始,在漢濱區委、區政府的號召和支持下,王衍成從發揮漢濱茶葉優勢,以帶動全市茶產業發展為目的,采用“公司十農戶十科技”模式,在瀛湖庫區建基地,抓示范,樹品牌,五年時間帶動瀛湖庫區10000多畝茶園的發展,給當地農民帶來新的增收希望。
?
??? 2002年,王衍成成為安康市首批科技特派員。作為一位“資深”科技特派員,他感觸最深的是,技術人員最重要的是要為一個產業的提升做出貢獻,通過產業的整體發展實現農民的增收。“只有產業提升,帶來市場競爭力,解決了勞動就業,農村扶貧問題才能從根源得到解決。”
?
??? 僅僅三年,“陜茶1號”已推廣到省內14個縣區,全國6個省試種,面積擴大了1000倍,達到30000余畝。帶動地方四個貧困鄉鎮共11個村的茶園建設和勞動就業,通過免費供應茶苗、免費技術指導、訂單收購等形式帶動316戶貧困戶發展茶葉種植,人均增收1000余元。今后,他還想擴大種苗的繁育供應力度,在全省和全國范圍內建立“陜茶1號”種苗繁育體系,讓“陜茶1號”為陜西茶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。
?